English

探索早期动物谱系演化有了重要证据

1999-10-18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杨永林 我有话说

本报讯高等多细胞动物两大类之间是如何演化的一直是生物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却缺乏可靠的早期化石形态学证据。8月19日,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发现早寒武世奇特“皮鱼”形动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西大动物”,这一发现为探索早期动物的谱系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西大动物”是舒德干教授等人于去年3月在我国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为距今约5.3亿年的早寒武世动物化石。作为“寒武大爆发”产物的“西大动物”奇特之处在于其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后部分与原口动物一致,而前部却与后口动物的咽腔接近,尤其是前端的“双环式”大口的独特构造与比它晚2.5亿年的晚石炭世被认为是无颚鱼类的“皮鱼”极为相似。按照当代生物学普遍认同的科学分类法,高等多细胞动物可以划分为原口动物(包括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20多个门类)和后口动物(包括脊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等),但人们对这两大类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现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从胚胎发育学和分子生物学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一直缺乏可靠的早期化石的形态学证据。由于“西大动物”兼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这一罕见的中间过渡型奇特“皮鱼”形化石的发现,为探讨这两大类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使这一科学难题的最终解决露出了曙光。

关于“西大动物”这一疑难动物的生物学地位,舒德干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代表了包括“皮鱼”动物在内的无颚类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的一支;二是与“皮鱼”共同组成一个独特的已经灭绝了的门类;三是其奇特的双环口为趋同构造。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西大动物”的发现对于我们认识早期生命的演化规律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